這些難民來至四面八方,魚龍混雜,為了營地的安全,必然要經過嚴格的篩選。肯尼亞和索馬里是瘧疾、傷寒、黃熱病、霍亂和艾滋病疫區(qū)之一,醫(yī)療檢測,是防止那些攜帶著如此類傳染病的人進入營地。
這點很重要,在非洲,想要找一個艾滋病人是十分簡單的一件事,因為非洲是艾滋病的重災區(qū),占全世界人口近10%的非洲,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攜帶著人數(shù)卻占全球的70%以上。目前,艾滋病已成為非洲的“第一殺手”,每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數(shù)是死于戰(zhàn)亂和自然災害人數(shù)的10倍。
事實證明已經多次正明,艾滋病的迅速蔓延是和貧困化緊密相關的。越是貧困的國家,艾滋病患者越多,越集中。在貧窮國家,由于生活環(huán)境惡劣,教育水平低,經費有限,加上缺醫(yī)少藥、防治手段落后以及無力購買藥品等原因,艾滋病蔓延速度尤其驚人。
當水和食物擺在難民群的旁邊時,整個難民群迅速的圍了過來,要不是士兵手上武器的威懾力,恐怕這些食物和水已經被哄搶一空。
水和食物不是很多,上萬難民,每個人只能分到一點點。但這對于這些難民而言,已經是極其難得了。
這些難民首先要集中在一起分發(fā)水和食物,然后在進行簡單醫(yī)療檢測,簡單的消毒,甄別隔離,因為怕有傳染病,非洲常見的黃熱病和瘧疾,一旦在難民中傳播,那將是災難性的,因為援助站的疫苗并不多!
經過檢查之后才會獲得一頂帳篷,現(xiàn)在能做的只是讓他們活下去罷了。
不只是食物,這里藥品也是奇缺,比醫(yī)生還缺,哪怕是一瓶小小的消炎藥,其價格比外界,貴了百倍不止,并且在很多時候,藥品都是被軍閥和政府壟斷,平民哪怕是有錢也買不到。就算救援團帶來了很多藥品,在這么大的人口基數(shù)下也是杯水車薪。
每一個人都必須經過好幾道醫(yī)療檢測,并且經過全身的消毒。這樣才可以告別臨時帳篷,領取新的衣服,說是新的衣服,不過只是幾塊布,然后才能住進營地。
這并不是說病人不能進營地,營地被分為明顯的三塊,位于中心的主營地,一邊是臨時病房,一邊是是難民居住的地方。
經過初期的艱難,情況現(xiàn)在基本上已經控制了,除了天使慈善的工作人員,世界紅十字會和聯(lián)合國救助會的幫助,這些天救助了差不多2萬來自索馬里或者是北部肯尼亞的難民,不過因為藥品不足或者是來不及救治死的人不計其數(shù),大批的難民沒有了,只是還有零星的難民趕往這里。
因為缺人手,這幾天安宇昔也穿上了白大褂,加入了醫(yī)療隊伍。
現(xiàn)在他滿臉都是倦色,帶著兩個熊貓眼,看來這幾天沒有睡多久,這里的醫(yī)療條件實在是太差,醫(yī)療設備也很少,沒想到中醫(yī)的望聞問切在這里居然有了大用處,雖然代價就是他每天只休息了不足4個小時,安宇昔也很慶幸,自己的醫(yī)術雖然不是太熟練,但是也沒有全部忘掉,再加上來之前還惡補了一番知識,所以表現(xiàn)也不是太差,沒有給老中醫(yī)丟人。
每天早上他都要到這個隔離病房來一趟,呆上十幾分鐘,這是重病區(qū),一般人是不允許來這里的,怕被感染。
所謂的隔離病房,不過就是一個單獨的小帳篷罷了,營地里到處都是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,到處都撒著白色的石灰。
說實話,他很不喜歡這種味道,這可能是他喜歡中醫(yī)的原因。
這個病房躺著的是他認識的是一個十歲的小孩子,至于年齡,也是安宇昔自己猜測的。
這個孩子患有艾滋病,不久之前,他最后一個親人也離他而去了,他是一個孤兒,救回來的時候,他昏迷他媽媽的懷里,他的媽媽已經死于感冒,因為艾滋病毒將免疫系統(tǒng)擊潰之后,并不會致命,患有艾滋病的病人只會死于其他疾病或者是惡性腫瘤,并發(fā)生產期消耗,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。
至今世界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藥物,也還沒有可用于預防的有效疫苗,所以也無談治好他,就算是穿越者也沒有辦法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